文学家蒲松龄说:“人生富贵须及时,戚戚终岁股票融配资,恐先狗马填沟壑。”
确实,每个人都希望尽早得到富贵,怕自己什么都没有享受,就已经成为一堆黄土。
可是如何富贵起来呢?一人富,不算富,一家富,才算。
蒲松龄写过一个故事,叫《陆判》。
故事有些离奇,但是结合社会本身看来,仍旧有很好的指导意义。
解读一番,就会发现,什么是“傻人傻福”,富贵就在其中。
01
真傻,吃亏是福。
《陆判》里有个叫朱尔旦的人,出生在陵阳,从小愚笨,常常被同伴戏弄。
虽然他努力读书,但是看不到效果,反而显得更加迂腐。
有一天,他和几个文友一块喝酒。文友借着酒劲,故意调侃:“夜里,你去十王殿,把那个判官背来,我们又请你喝一顿。”
大家都知道,这十王殿里很诡异,这判官就更诡异了,样子怪吓人的。
出人意料的是,朱尔旦真的把判官搬回来了,给大家看了看,又搬回去。他对着判官说:“我家就在附近,有空你也去喝两杯。”
到了第二天深夜,判官显灵了,真的走到朱尔旦家喝酒。
朱尔旦一点也不怕,好酒好菜招待。
此后,判官常常到朱尔旦家做客,人和鬼两者,还躺在一张床上。
在大家都认为可怕的事情,到了一个傻人这里,就不可怕了。因为他头脑简单,内心干净,看什么都是平常的东西。
对于奇奇怪怪的事情,从来不会想什么。或许这样说,他是不会去想,反正是想不通的。
当然,他有不贪便宜,不算计人。就是被人卖了,还可以开开心心帮人数钱。被算计的时候,他会哈哈笑,认为自己太好玩了。
没有了诡计多端,也不会深度思考,还不能蒙骗任何人,连惧怕感也找不到,这样的人,才真正实现了“去繁存简”。因此,他在人群中,常常吃亏,但不以为然,大不了继续吃亏。
一次次吃亏,到底会引起那些“正义人士”的同情心,从而得到帮助;不把吃亏当负担,因此一直可以轻松前行,每一次都可以走得更远。
02
装傻,有舍有得。
判官到朱尔旦家多次之后,朱尔旦拿出自己的文章,进行请教。
判官发现,这些文章都不好,并且决定帮一把。
很快,判官把朱尔旦的心,更换了。愚昧的心,变成了聪明的心。
“好人做到底”,判官把朱尔旦的妻子,变得很美了。
一个原本低层次的家庭,经过改变,妻子美丽动人,丈夫聪明过人。
有了才智,朱尔旦多次参加科考,都很顺利,还中了举人。
曾经笑话他的文友,觉得很奇怪,然后打听到改变的方法。
文友都琢磨:“更换了心,就能够变聪明,若是自己也能这样,多好啊。”于是乎,大家都想见一见判官。
朱尔旦知道大家的心思,都想图功名。但仍旧把判官请来,和大家相聚。
文友看到判官目光如炬的样子,吓得逃之夭夭。哪有心情去请教、交流呢?
不过,朱尔旦读书多年,还是命不太好,中不了进士,寿命也不长。
大家都为他惋惜,只有他自己,非常坦然,主动穿好新衣服,等待死亡的到来。
俗话说:“人生如戏,全靠演技。”
不因为帮人而求回报,不因为失去什么而烦恼,不因为得到什么而得意,这就真正过得从容了。
一个家庭,有舍有得。自己有的,可以分享给别人,这是善良,也是智慧。
当家庭变得特别好的时候,还要懂得“守拙”,不显摆智慧和财富。这就体现了厚德载物的迹象了。
把财富、生命、地位、学识等都看淡了,人的演技就到了极致,一切都变得习以为常了。正所谓,物来顺应,物去不留。
03
勤傻,下笨功夫。
当朱尔旦过世后,他按照判官的指引,常常化成鬼,到家里来,指导儿子读书。
儿子非常勤奋,读书厉害,还修炼自己的品德。
有一天,朱尔旦离去,十年都没有回家。但是儿子仍旧勤奋,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,做了官。
儿子做官后,朱尔旦再次出现,还送来一把刀。
儿子抽出刀,看到一行字:“胆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圆而行欲方。”
也就是说,人随时要知道自己有多渺小,要知道自己多愚笨,千万不要自以为聪明。
但凡可以成功的人,都是“不满”的人,一直在进取。读书越多,越发现自己知识匮乏;越赚钱,越发现自己方法不够用。
我们看到富贵的家庭,其实是看到一群“笨鸟先飞”的人。
大家都很普通,但是都勤勤恳恳,把每一件事做好,不做作,不夸大其词。
功夫下足了,继续往前走,那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。若是你家不富贵,不能说没有机会,只能说功夫不到家。
04
蒲松龄在文章末尾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:“不知陵阳的陆公还在吗?如果尚有英灵,为他执鞭赶车,成为仆役,也是心甘情愿的啊。”
若是有机会,去帮旁观做奴仆,做一个赶车的人,也是幸福的。
是啊,看了傻人的福气,改变家庭的过程,我们也想“傻一点”,然后去遇见判官。
其实,是否遇见判官,一个家庭里,父母愿意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儿女愿意“十年寒窗无人知”,就一定可以变得富贵。
别人投机取巧的时候,你就扎扎实实做;别人嘲讽的时候,你就不以为然。还带着家人,而已这样做,那么德能勤绩,都有了。
一家人股票融配资,没有心机,就有心迹。